查看原文
其他

余杭发布“道路延误指数”,助您一眼看懂余杭路况

余杭数管 2019-09-18

7月10日上午,杭州城市大脑2019年中发布会在云栖小镇举行“城市大脑”从2016年发展至今,形成了包括警务、交通、城管、文旅、卫健、房管、应急、市场监管、农业、环保、基层治理等在内的11大系统,48个应用场景也在同步推进中。




如今,当你开车行驶在未来科技城25平方公里核心区域内时,是否会敏锐地发现一些变化:拥堵路段似乎越来越少,路口红绿灯的等待时间也总是格外贴心,甚至在同一个路口,高峰时段和空闲时段的红绿灯也时长会不一样……



在未来科技城,48个主要路口宛如在一个智慧大脑的控制下,智能地根据实时路况,随时调整信号灯,疏通各个拥堵痛点。而在它背后,一个由“道路延误指数”为基础构建而成的智慧蓝图,雏形初现。


7月10日,余杭发布城市大脑余杭平台——“道路延误指数”试应用情况。主动接轨国际,余杭的“延误指数”时代从此拉开帷幕。


发布:让市民看到全面直观的道路数据 


“道路延误指数”是什么概念?


“道路延误指数”,是指实时道路通行时间与畅通状态下通行时间之比。传统意义上讲的“拥堵指数”,其评价指标数据来源为部分“在途车辆”的关联数据,因而相应的“拥堵指数”具有一定的局限性。



具体延伸到整个区域道路的使用上:上下班的行车时间有没有变少?驾车出行时路口等红灯的时间是不是缩短?这些切实关系到老百姓行车幸福感的细节,正是“道路延误指数”关注的问题。


意味着,“道路延误指数”的发布,余杭将交通管理的成绩单直观摆在了公众面前,让公众随时能看到、看懂余杭路况。



对余杭而言,这是一次优化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,进一步加大交通治理力度的壮举。敢于向公众发布“道路延误指数”,正彰显了余杭区政府下决心要做好交通治理的勇气和魄力。


应用:从治堵提升为关注公众出行

效率和质量转变


对余杭的老百姓来说,“道路延误指数”到底有什么用?


余杭在未来科技城核心区域,准确计算出以“延误指数”为代表的数字交通在线新应用,做好交通削峰填谷的协调工作,充分整合利用现有道路智能交通设备,为防控城市交通拥堵工作提供新的有效解决方案。



在未来科技城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,在高峰时段,凭借“在途量、车道占有率、延误指数”找出三个关键指标节点,触发信号控制三个对应的方案。在平峰时段,每隔15分钟自动更新一次区域信号控制策略,将增加或减少的时间自动调配到其他方向的红绿灯设置。


数据显示,在双创周期间,未来科技城核心区域日均智能调节信号灯达1.23万次,在总交通量增加9.8%、且未实行限号措施的情况下,核心区域平均交通延误下降1.42%,平均排队长度下降6.39%。其中文一西路主干线效果更为明显,平均延误时间下降2.65%,平均排队长度下降12.8%。



这是一次机器换人的有益尝试。余杭从治堵提升为关注公众出行效率和质量转变,让老百姓的出行效率与体验更具幸福感。


未来:“道路延误指数”应用还有更广阔的领域


曾经管束市民的交通信号灯,可能很快就将成为让市民开车顺畅的便民工具,这一转变,无疑有着颠覆性的意义。


未来,“道路延误指数”的应用还具有更广阔的领域。比如,以“道路延误指数”为基础,设置更科学实用的公交路线;在进行城市设计时,依据“延误指数”对道路设计进行优化;在进行基建工程时,参考“延误指数”合理安排工程时间……实现城市内部资源的深度挖掘、科学整合和有效配置。


从“拥堵时代”转向“延误指数时代”,我们期待更多的可能。




余杭数管整理编辑

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

转载请注明出处


·END·
 
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